English 中文   網站地圖




地球的演變展廳
重組地球的歷史 太陽系的形成 太古宙 元古宙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

太陽系的形成
太陽系的形成和
冥古宙(45.6億年前-38億年前)
1
宇宙大爆炸:
約在150億年前,宇宙中的所有能量集結在一個無論溫度,壓力和密度均到達極極端的奇異點。一次巨大爆炸令整個宇宙開始膨脹。時至今日,宇宙膨脹令各星系
2
星雲形成:
距離宇宙大爆炸約30萬年後,物質開始由能量轉變成亞原子粒子,接著是氫、氦和一些較重元素的原子。其後,龐大的塵埃和氣體雲逐漸凝結,形成了星雲。
3
形成星系:
距離宇宙大爆炸約20億年後,星雲裡的物質開始凝聚,形成星系。
4
形成原行星:
約在46億年前,我們的太陽在銀河系誕生。物質在重力作用下朝太陽收縮旋轉,形成了碟狀的星雲盤。高速的旋轉將大部分的重物質捲入中心,並於高溫下引發聚變效應。而塵埃粒子則合成原行星,圍繞著太陽轉動,形成了我們的太陽系。
5
同質的小行星:
撞擊和放射性衰變所產生的熱能,令原行星內部的溫度提升。較小的行星因能迅速散熱而得以維持相同的本質。現今撞擊到地球表面的球粒隕石,便是來自這些小行星。
6
行星變異:
較大的原行星因散熱速度慢而逐漸熔化。高密度的重金屬液態聚集一起,朝中心下沉,形成地核。低密度的含硅液體或岩漿則升到表面,冷卻後形成地殼;剩下密度較高的固體礦物,形成地幔。總括而言,金屬的地核,以及石質的地殼和地幔,是由行星變異產生出來的。